以下文章僅供參考,文中所提到的資料會因人而異
「子宮頸糜爛」是不是癌症?
2012/03/25
子宮頸是介於子宮和陰道之間的一個狹小管狀通道,子宮頸上面包含兩種上皮細胞,一種靠近外側的鱗狀上皮細胞,看起來較厚也較白;另一種是靠近內側的柱狀上皮細胞,看起來較薄也較紅。這兩種細胞在子宮頸上的交接處,稱為移形區,通常移形區位於子宮頸內側的部位,所以醫師內診時通常看不到這個區域。
當這個交接處往外移動時,就會有比較多的柱狀上皮組織跑到外側。「子宮頸糜爛」指的是子宮頸內側的柱狀上皮細胞向外膨出到子宮頸外口時,這些柱狀上皮細胞在接觸到酸性的陰道環境之後,產生鱗狀上皮變性的現象,這是一種生理反應,並不是疾病,但是臨床上還是要和子宮頸癌做區分,因為兩者的預後截然不同,「子宮頸糜爛」觀察即可,子宮頸癌則是攸關生命安危,所以定期抹片的重要性在這樣的患者身上,更顯得十分重要。所以如果很難區分時,必要時須靠切片來診斷。
這些柱狀上皮產生狀上皮變性後,會變得紅紅的,且表面有不規則的狀況。就好像臉部的細胞和口腔的牙齦細胞是不同的,交接處想像成嘴唇,如果牙齦細胞往外長,嘴唇就會變成外翻,而牙齦細胞接觸到空氣,就會產生變性的狀況。這些狀況特別容易發生在女性體內雌激素升高的時候,例如年輕女性、懷孕婦女、以及服用避孕藥的時候。如果子宮頸以往受過傷,也容易有這樣的狀況。或者是子宮頸有感染的狀況,也會這樣。
子宮頸糜爛的患者,可能會有分泌物過多的狀況,主要是柱狀上皮的表面有分泌黏液的腺體。而且柱狀上皮內會有一些小血管,如果有性行為,可能會有出血的狀況。
子宮頸糜爛如果沒有症狀的話,一般觀察即可,因為本來就不是疾病。如果有症狀的話,可以使用藥物治療,因為單層的柱狀上皮對細菌病毒的抵抗力較差,所以比較容易引發子宮頸炎,進而使陰道分泌物增加,有異味,和搔癢感。當症狀變的更嚴重的話,就需要針對糜爛的區域,進行考慮冷凍、電燒、或雷射治療,目的是破壞外移的單層柱狀上皮,一般術後六到八星期就會改善。如果是懷孕造成的子宮頸糜爛,則在產後三到六個月,即會自動消失。如果是服用避孕藥所造成的,停用即可。
所以一旦被診斷有子宮頸糜爛時,不用太過驚慌,這並不是癌症,只要定期做抹片,同時針對可能的原因,例如感染、避孕藥、或是懷孕等,去做適當處理,相信一定可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