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僅供參考,文中所提到的資料會因人而異
【周醫師開講】保養品之面膜面面觀?
2014/10/02
【案例】
小美在做過果酸療程之後,臉部的痘痘改善了不少,後來又在美容師的建議下,購買了美白面膜來淡化色素型的痘疤。一天晚上,小美照例一邊看電視,一邊敷面膜。看著看著,眼皮不知不覺就垂了下來,等到張開眼睛,天已經亮了。走到廁所鏡子前,將面膜撕下來一看,哇!不得了,整張臉紅得跟關公一樣,而且又紅又癢。小美立刻衝到皮膚科診所。
小美大喊:「醫師,快救救我的臉。」
醫師:「你是不是有敷面膜?」
小美:「是啊!可是這片面膜我已經敷過好幾次了,以前都沒事,為什麼這次過敏得這麼嚴重?」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賣出的面膜超過一億片,各家保養品廠商為了搶攻這數十億元的商機,莫不推出各式各樣的面膜。除了針對美白,保溼,抗皺等不同功能做訴求之外,添加的成分更是五花八門,加植物成分已經不稀奇了,最近還把吃的東西也加在面膜上,如紅酒面膜、魚子醬面膜等,彷彿只要是能想得到、可以言之成理的東西都可以做成面膜。面膜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其密封的作用,增加皮膚的含水量及角質細胞的間隙,讓保養品的分子更容易通過,加速吸收。
我們依面膜的使用型式,將其分為乾燥式、水洗式,以及薄片式三大類。
●乾燥式
乾燥式面膜的成分是高分子膠狀聚合物、酒精及水。當酒精及水揮發後,會乾燥形成一黏貼於皮膚上的薄膜。將薄膜撕下後會順便帶走皮膚老舊的角質。另外,酒精也有揮發皮膚油脂的作用。所以,這類面膜主要是以清潔、去角質、抗痘作為訴求。不過因為面膜乾燥的過程會帶走皮膚表面的水分,加上含有酒精的成分,所以較不適合乾性及敏感性肌膚的朋友使用。
●水洗式
水洗式面膜(圖5-9)又分為不透明的泥狀及透明的膠狀兩類。泥狀的成分主要是高嶺土、天然的礦物土或植物的研磨物,而膠狀的成分則是一些聚合物。使用上都是將面膜塗抹於臉上,靜置一段時間後再用水洗掉。水洗式面膜因為密封的效果較佳,所以功能上是以清潔及保溼為主。不過泥狀面膜較難清洗,而且會添加較多的防腐劑,是這類面膜的缺點。

●薄片式
薄片式面膜(圖5-10)是最常見,也是一般人提到面膜腦中浮現的樣子。薄片式面膜的材質有紙漿及不織布等。薄片式面膜適合保溼、美白、抗老等各種不同的功能,使用上也很方便,敷完拿下丟掉即可,也不需要再用水清洗。缺點是對皮膚的服貼度不及於前兩類的面膜,但最近有業者研發出生物纖維的面膜,纖維直徑比皮膚的紋路還小,使面膜和皮膚更加密合。薄片式面膜的厚度也有差異,理論上,越厚的面膜可以吸附越多的水分和精華液,感覺起來比較划算。但其實比較厚的面膜會影響服貼度,而且皮膚的吸收也有限,多的部分也只是隨著水被洗掉而已。就像你已經吃很飽了,就算眼前有再多的美食,也是無福消受。

面對琳瑯滿目的面膜,聰明的你應該如何選擇呢?首先,要先知道自己敷面膜的目的是什麼,是要美白,還是要保溼?現在的面膜都有功能別,選對自己需要的面膜,才有最佳的效果。此外,面膜的成分盡量不要太複雜,以免增加過敏的機率。
使用面膜的次數和時間也是關鍵,保溼面膜基本上較無限制,如果是美白抗老,一般建議一周1~2次,如果是敏感性膚質,則只要一個月1~2次就夠了,以免太刺激皮膚。面膜雖然好用,但也不要敷太久,一般建議敷15~20分鐘。如果敷到面膜的水分都乾了,反而會因毛細管原理,把皮膚的水分帶走,導致反效果。還有如果像小美一樣敷到睡著,可能會過度刺激,造成嚴重的接觸性皮膚炎。
【BOX】為什麼同樣成分的面膜以前敷沒事,現在用反而過敏?
相信有些朋友會碰到和小美一樣的狀況,明明是相同成分的面膜,以前敷都不會過敏,可是後來反而出現過敏的現象。這其實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就是像小美一樣,敷面膜的時間過久,因為面膜有密封加強吸收的作用,時間過久有時會造成效果太強,導致過敏的反應。
第二種可能跟敷面膜當時的膚況有關,如果皮膚有溼疹或其他問題,影響到角質層的屏障,皮膚也會變得較敏感。所以皮膚有問題時,最好也暫時不要敷面膜。
第三種可能就是跟面膜的製造過程有關,有時面膜的主成分沒變,可是其他添加的防腐劑等副成分有調整,所以雖然主成分都一樣,可是其實是對其他副成分過敏。
出處:醫師,救救我的皮膚!
作者:周彥吉、施懿玲
出版社:華成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