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僅供參考,文中所提到的資料會因人而異
【周醫師開講】注射之我的臉到底是要打玻尿酸,還是微晶瓷?
2014/08/26
【案例】
曉娟幾個月前眉間用玻尿酸填平的那道深溝,慢慢又回復原狀了。聽說最近有一種新的注射針劑叫做「微晶瓷」,好像可以維持更久的時間,曉娟又來到診所向醫師諮詢……。
曉娟:「醫師,我額頭上的紋路可以打微晶瓷嗎?」
醫師:「不要急,我先拿給你看這兩者有何不同。」
醫師拿出兩管針劑,一個是透明的,另一個是白色的(圖3-4)。
醫師:「透明的是你之前打的玻尿酸,白色的是微晶瓷。因為你額頭的皮膚較薄,怕打微晶瓷造成的顆粒感較明顯,所以還是建議你打玻尿酸。」

醫美廠商都相當看好微整型這塊市場,各式各樣的注射針劑不斷推陳出新。玻尿酸從2D進化到3D,甚至4D(不曉得第四維度在哪裡)。現在玻尿酸已經不夠看,沒打個微晶瓷,還有新的「3D聚乳糖酸」好像就跟不上流行。
其實皮膚注射填充物的歷史相當悠久,早期的小針美容其實就是一種皮膚填充物。小針美容打進去的是矽膠成分,因為不會被人體吸收,時間一久,如果發生「移位」的現象,會造成臉部外觀的改變。第二代的皮膚填充物是從公雞雞冠或動物皮膚萃取出玻尿酸或膠原纖維,不過因為並非來自人類的組織,有時會出現過敏的現象。現在市面上施打的皮膚填充物,大多是利用新的生物科技技術所製造,這麼多皮膚填充物,到底該如何選擇,真是令人傷腦筋。
我們把目前常使用的皮膚填充物,簡單分為填補型及增生型兩大類。填補型就是較早出現的玻尿酸及膠原蛋白,它們的作用是填補因膠原纖維及玻尿酸流失造成的皮膚凹陷,膠原纖維比較像「鋼筋」而玻尿酸比較像「水泥」。玻尿酸的顆粒有不同大小,依據注射的部位及體積來做選擇。填補型的皮膚填充物因為是皮膚本身就有的組織,所以隨著時間會逐漸被分解吸收,效果能持續約半年左右。
增生型的皮膚填充物則以微晶瓷為代表。這類的填充物剛注射下去的作用當然還是填補,但因為這些注射物是外來的物質,會引發皮下的發炎反應,這些發炎細胞會誘發產生新生的膠原纖維,所以之後的填補作用是透過「增生」的纖維組織,可持續較久的時間。
針對這兩類的皮膚填充物,選擇上有沒有什麼標準?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定的答案,不過原則上,由於像微晶瓷及3D聚乳糖酸之類的增生型皮膚填充物會造成新生的纖維組織,產生的顆粒感較明顯,所以最好注射在較深的位置。如果要填充表淺的細紋,還是建議使用玻尿酸。雖然玻尿酸的效果比較沒有那麼持久,但有時候久並不一定就好。像有一些增生型的填充物效果是永久的,如果不滿意,卻不像玻尿酸還可以打降解酶幫助分解,也沒辦法隨著時間讓它慢慢吸收,處理上會比較麻煩。另外,鼻尖處皮膚和軟骨較緊貼的部位,因為空間有限,也不建議打太大量的填充物,以免影響血液循環而造成皮膚壞死。
【BOX】自體脂肪移植怎麼做?
前面介紹的皮膚填充物都是人工合成的,但常言道「天然的尚好」,微整型也開始追求自然風,就是所謂「自體脂肪移植」。顧名思義,自體脂肪移植是利用來自本身的脂肪,填充到需要填補的地方。過程很簡單,首先在要取脂肪的部位(通常是腹部,大腿或臀部)打麻藥,用針筒吸出脂肪細胞後,經過離心,再打到皮膚凹陷處。
自體脂肪移植的好處在於,因為是自己的組織,所以不會產生過敏反應。況且因為脂肪細胞能透過移植部位的血流供應獲得養分而存活,所以不會像一般的皮膚填充物,過一段時間就要重新再補一次,比較符合經濟效益。
出處:醫師,救救我的皮膚!
作者:周彥吉、施懿玲
出版社:華成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