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的文章分享

以下文章僅供參考,文中所提到的資料會因人而異

[新聞營養學] 如何避免黑心油,吃出健康來!

cooking-oil        

近幾年來,食安問題頻傳,讓人「食」在不安。從最近大X油品大廠的橄欖油造假,香精調味油品的「騙很大」事件,到富XX油品大廠「混很大」事件,油品安全問題越滾越大,讓民眾幾乎談「油」色變。在食安問題頻傳,政府反應總是慢半拍的台灣,我們到底該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呢?

 

知識,你我自保的依據!

以前每次有人問我,某些食物號稱低卡、有XX營養,是真的嗎,是否值得信賴時,我會教大家選擇有品牌的大廠會比較安心,因為大廠商比較重信譽,不會亂來。但這幾次的食安事件告訴我們,靠別人不如靠自己。想要自保,最好2的方法還是學點相關知識,擁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例如針對這次大X的假橄欖油,如果你懂得一點油品知識的話,你就不會去買它了,因為光憑標籤及對油品的常識,你就可發現它至少有五個地方有問題:

  1. 瓶標上的”100%Extra Virgin”Extra Virgin(冷壓初榨)橄欖油是最高級的橄欖油,為了保護裡面的不飽和脂肪酸不被氧化,會用不透氣及避光的暗色玻璃瓶來包裝,故用塑膠桶裝Extra Virgin橄欖油本身就有問題!
  2. 背籤上原料描述”100%純橄欖油(Pure)”~純橄欖油(Pure)指的是將等級較差(酸價>2%以上)、不可食用的橄欖油,進行精製加工降低酸價,故100%純橄欖油100%Extra Virgin是指兩碼子的油,產品前後標示不一,也代表廠商有問題!
  3. 顏色:純橄欖油因「精製」過,在此過程會進行脫色脫味處理,故橄欖油顏色和味道會很淡,因此一般純橄欖油(Pure)會再加入10%左右的Extra Virgin橄欖油,讓它染上橄欖的顏色與風味,並以玻璃瓶包裝。大X因為為了降低成本而製造假油,故用的是香精和銅葉綠素來加味和染色。
  4. 味道:添加香精的食物和天然食物最大的差異就是味道缺乏豐富性和變化。而Extra Virgin橄欖油因只做簡單的冷壓壓榨,故保有橄欖原始的天然香味。舉例來說,以白葉(橄欖品種)冷壓初榨的Extra Virgin橄欖油初入口時會有草本香味,進入喉嚨時會有點帶酸的辣味(橄欖青葉的味道),之後則有杏仁的甘甜後味。認真去品嚐的話,化學加工和天然食物還是分得出來的。
  5. 價格:橄欖油的分級相當嚴格,根據IOOC國際橄欖油協會規定,橄欖油的酸價低於0.8,才能命名為Extra Virgin橄欖油,因此它的價格較高。真正的Extra Virgin橄欖油一般750cc售價約四五百元,即便是純橄欖油(Pure),價格也在一兩百元間,而大X的橄欖油2000cc僅要350元,就代表了它絕對不可能Extra Virgin橄欖油,甚至連是否達純橄欖油標準都相當讓人質疑了。

 

你不可不知的油品判斷小知識!

[觀察&判斷產品是否為精製油]

所謂的未精製油是直接將油從種子中榨出來,精製油則是將榨出來的油經過"脫膠、冬化、脫色、脫臭或氫化"等過程再製,目的是降低酸價讓原本不可食的油脂能符合食用標準,除去油脂中的雜質與水分,讓油脂耐高溫炒炸,賣相更好(晶瑩剔透),不易敗壞,並延長有效期限。儘管精製會帶來很多商業上的好處,但因此過程涉及了高溫、高壓或利用化學物質萃取等步驟,故會破壞油脂中的營養素、芳香化合物等天然成份,且油脂的香氣也會被移除,並可能會產生反式脂肪、化學聚合物等有害物質。

l從油品的包裝&價格來判斷~原則上可從產品成份上是否有精製(refine)或未精製(unrefined)等字眼來判斷,但因台灣法規並沒有規範精製油脂需要在油品上標示,故有時須利用其他方法來判斷。

 

l從冒煙點來判斷~油脂經精製後冒煙點會上升。舉例來說,未精製的葵花油和菜籽油冒煙點是107℃,僅適合涼拌和水炒;大豆油和花生油是160℃,僅是和小火炒。故若為油品若使用這些植物油,但卻標榜著煎煮炒炸都可以,甚至直接命名為XX耐炸油的,按常識來判斷應該都是精製油脂。

 

[閱讀標籤了解你買的是什麼油]

  另外,你還可以透過閱讀產品標籤,來判斷你買回家、吃進肚子裡是什麼油:

l產品名稱~根據法規,100%純油不可以混其他油種,若以某植物油來命名(如橄欖調和油),那麼此油品成份需超過50%(註:花生油例外,沒有50%的限制);若用兩個油品名字來命名(如橄欖葡萄籽調和油),個別油脂須超過30%以上,故從產品名稱基本上就可看出你買的油純度大概有多高。

l產品成份標示~依照法規,所有成品原料需要依使用量多寡,由多排到少,故你可以從原料排序來看出你吃的是什麼東西。

油脂標籤解讀範例


  • 關鍵字:
  • 營養食品、黑心油、健康、橄欖油